北京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、兒童教育專家卓立在《歡迎來到一年級》一書中說:我們要教給孩子的,是學習的方法,和別人、和自己、和這個世界相處的方法。
卓校長認為,讓孩子“喜歡去上學”,是一年級要做的最重要的事。
如何讓孩子喜歡上學呢?
卓校長分析,讓孩子愛上上學的動力有:
- 喜歡老師
- 在學校有要好的朋友
- 自己在學校受歡迎
- ……
可以看出,以上這些動力都是圍繞著“社交”來進行的。
如何培養(yǎng)孩子成為社交小能手
孩子能否快速融入新的集體,去建立和諧的師生、朋友關系,離不開人際交往的能力。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適應小學生活都具有重要影響。
那么,爸爸媽媽該如何培養(yǎng)孩子的社交能力,讓即將步入小學生活的小豆包在集體生活中輕松愉快、盡快適應呢?
01.什么叫社交能力?
社交能力是人際交往能力,是衡量一個人能否適應現(xiàn)代社會需求的標準之一。
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,社交能力就是指:能以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思、能融入集體、能獨立處理好事情。
02.如何幫助孩子掌握社交能力?
我們應從如下幾點出發(fā),幫助孩子逐步掌握社交能力。
正確認識并控制情緒
正確認識及控制自身情緒,是人際關系的基礎。
孩子在小學生活中,可能會遇到諸如交不到好朋友、和小伙伴鬧別扭、被老師批評、同學比自己成績好等等情況,這都會使孩子產(chǎn)生復雜的心情,如沮喪、生氣、失望等。
妥善接納情緒,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,減少對立情緒,根據(jù)場合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緒,能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,讓孩子更好地適應這個世界。
培養(yǎng)語言溝通能力
溝通能力是社交能力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,而語言能力更是擁有良好社交能力的最重要部分。
語言溝通能力不僅要求孩子能正確進行自我表達,同時也要求孩子能夠理解別人說的話的意思。
01、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愿
父母可以多鼓勵孩子發(fā)表自己的想法,培養(yǎng)孩子清楚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意愿。
在學會傾聽的前提下,鼓勵孩子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愿望。同時,爸爸媽媽要盡量創(chuàng)造更多說話的機會,平時在與孩子的交談溝通中,引導孩子用詞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。
在這個過程中,如果孩子出現(xiàn)了表達錯誤,爸爸媽媽要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,保持耐心,切記不要指責孩子。
02、正確理解他人的言語
爸爸媽媽應當有意識地培養(yǎng)孩子的理解能力。
在幫助孩子理解語言方面,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逐漸精煉、復雜的語言,為孩子布置任務,幫助孩子理解他人言語,提高理解水平。
如:請你去拿一支筆;請你去拿一支黑色的筆;請你去書桌上拿一支黑色的筆。
掌握社交規(guī)則
社交是貫穿人一生的社會性行為,爸爸媽媽可以通過正確的引導,讓孩子理解和掌握一些常用的社交原則,以此幫助孩子快速適應新環(huán)境,提高孩子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01、學會基本的社交禮儀
學會尊重別人,是每個人都必須學會的基本素質(zhì)。
爸爸媽媽需要教給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禮儀,如:需要別人幫助時說“請”,別人提供了幫助說“謝謝”,給別人制造了麻煩說“對不起”等等。
提醒孩子保持自己儀容整潔、拜訪別人家時注意衛(wèi)生、注意禮貌稱呼、未經(jīng)允許不亂動別人的東西。
教導孩子不在公共場合喧嘩,在外玩游戲時要排隊,咳嗽或打噴嚏時要捂住嘴,尊重他人的勞動。
爸爸媽媽同時注意要為孩子設置一些交友的底線,明確要求哪些是絕對不可以做的,避免孩子有欺負人、動手攻擊人和說臟話的行為出現(xiàn)。
這些事情看起來很繁瑣,但習慣養(yǎng)成之后就會變得相當容易,只有懂禮貌的孩子,才能更好更快地融入到團隊活動中去。
02、會合作、會分享
在社會交往中,合作與分享也是必不可少的。團隊合作更能讓我們?nèi)菀撰@得成功,分享能給他人帶來幫助,同時也能使自己收獲快樂。
要培養(yǎng)社交能力,就要去與人相處。
爸爸媽媽要多為孩子搭建同其他孩子合作交流的機會,鼓勵孩子與他人共同游戲、共同創(chuàng)作、共同分享。
可以經(jīng)常帶孩子走親訪友,或把鄰居小朋友請到家中,拿出玩具、糖果、圖書,讓孩子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與分享。
但是注意不要強迫孩子分享,強迫分享會讓孩子感到恐懼和痛苦,且容易讓孩子的“物權(quán)觀”產(chǎn)生混亂。要讓孩子懂得分享,爸爸媽媽首先要尊重孩子的物權(quán)。
可利用“講故事”、“樹榜樣”的方式引導孩子學會分享,并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分享行為,讓孩子看到分享行為帶來的收益和快樂。這個過程中注意不要說教,保持耐心與細心,慢慢讓孩子產(chǎn)生主動分享的意愿。
同時要引導孩子和不同年齡層次的伙伴一起玩,以積累更豐富的交往經(jīng)驗,從而提高孩子的自制能力、抗挫能力和交往水平。
03解決矛盾與沖突
孩子們的沖突并非都是壞事。
通過沖突,孩子才能明白互相尊重、互相謙讓的重要,逐漸學會約束自己、控制自己,用友好的方式解決問題。
當孩子們之間發(fā)生矛盾和沖突的時候,在沒有過激行為的前提下,爸爸媽媽最好先不要急于去做“裁判"或者插手幫忙解決,要善于引導,盡量幫助發(fā)揮孩子們的能動性,讓他們自己去解決。
如果孩子一時解決不了,爸爸媽媽可以適當引導,針對不同場景問孩子“如果換做是你,你會怎樣”,幫助孩子學會從對方的角度客觀地思考問題,從而調(diào)整自己的言行。
從幼兒園進入小學,孩子需要構(gòu)建新的交際關系,認識新的老師和同學,結(jié)交新的伙伴,這無疑是對孩子的一項挑戰(zhàn)。
相信在爸爸媽媽耐心地引導下,小豆包一定能邁著自信、從容的步伐,開啟嶄新的校園生活。
聲明:本文信息來源于特會講平臺提供,由北京幼升小網(wǎng)團隊排版編輯,若有侵權(quán)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