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兒園孩子明年九月即將進入小學,家長如何提前讓孩子順利度過入學適應期,提前適應校園生活,哪些能力可以讓孩子適應良好的關鍵在于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,三個關鍵點建議家長早關注。
北京幼兒園家長如何提前適應一小生活:三大自我管理能力提升關鍵
一、自我管理能力
二、與他人交往的能力
三、適應群體的能力
由于社會適應能力的內容較多,今天我們來聊聊第一個部分——自我管理能力。
著名教育專家陳鶴琴說過:
著名教育專家陳鶴琴說過:
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,應該由他自己做;
凡是兒童自己能想的,應該由他自己想。
自我管理能力是社會適應的基礎,也是家長在幼小過渡期的這兩個月里,尤其要關注的重點。
小學的生活和學習方式不同于幼兒園,幼兒園是以玩樂為主,管理比較松散,而小學就要嚴格遵守課堂紀律以及各項規(guī)定。
所以提升孩子自我管理能力,要從培養(yǎng)自主性、增強自我控制能力、提高時間管理技能三方面做起。
01.培養(yǎng)自主性
小學不同于幼兒園,幼兒園生活以養(yǎng)育為主,師生關系更多的是陪伴,而小學生活以學習為主,大部分事情需要孩子自己完成。
6、7歲的孩子具有一定的依賴性,不少孩子在進入小學后,很多事情都不會自己做。
所以,家長要盡早培養(yǎng)孩子的獨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。
爸爸媽媽可以趁著小學開學前的這兩個月,試著放手,給孩子鍛煉自己的機會,讓孩子明白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”的道理。
比如要自己洗臉刷牙,自己穿衣服,自己吃飯,自己上廁所(會自己擦屁股),自己系鞋帶,自己收拾書包,整理上課需要的學具和課本,自己記作業(yè),保持座位干凈,會做值日等等。
在自理和勞動過程中,孩子難免會遇到挫折,如牙膏擠得太多,洗臉滿地都是水,寫名字歪歪扭扭……
這時候父母要保持足夠的耐心,及時把正確的技能和方法教給孩子,逐步提升孩子的信心與積極性,讓孩子愿意進行自我服務。
爸爸媽媽可以為孩子設立獎勵機制,在生活中對孩子進行監(jiān)督,鼓勵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上不依賴父母,掌握基本的自理能力,并逐步學會自立。
另外,生活中處處是教育,家長要給孩子創(chuàng)造更多嘗試的機會,只要沒有危險,都應該放手讓孩子實踐。
到了小學,學習方式是分科分知識點教學的。隨著小學教育中書面語言和書寫活動的增加,對孩子聽、說、讀、寫、算等基本技能的掌握,就有了非常具體的要求。
家長在鍛煉孩子學習自主性的時候,要注意方式方法,低年級時要更加重視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,而不要過度重視知識,要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去培養(yǎng),多加入場景和游戲時互動,讓孩子保持樂趣。
家長要教導孩子對自己有要求,做任何事都要把事情做好,完成任務時不怕困難,能堅持,有創(chuàng)造力。
技能的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,家長要保持耐心,有意識,有方法,有計劃地幫助孩子提升自主性,使他們養(yǎng)成良好的自理能力,為適應小學生活和學習保駕護航。
02.增強自我控制能力
自我控制能力是指孩子對自我情緒和行為能夠自知、自控的能力。
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以自我情緒的發(fā)展為前提,在后天環(huán)境和教育的影響下,通過專門的實踐鍛煉而獲得的。3-6歲是培養(yǎng)自控能力的關鍵期。
因而,在入小學之前對幼兒進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(yǎng)是非常必要的,可取的。
培養(yǎng)自控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學習并接納自己的情緒。
爸爸媽媽平時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生活中遇到的事,講講自己的心情或情緒是怎樣的。比如:開心,傷心,焦慮,生氣,無聊,自豪,嫉妒,受傷等等。
提示孩子,這些情緒都很正常,每個人都會遇到,我們應該欣然地接受它。
爸爸媽媽可以用引導而不是強制的方法來處理兒童的情緒問題。比如教孩子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,減少對立情緒,根據(jù)場合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緒。
行為控制是自我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,表現(xiàn)為秩序感和控制力,比如控制自己的行為,抑制沖動,抵制誘惑,延遲滿足等等。
通常來說,自控力好的孩子,在小學階段明顯習慣和行為都要優(yōu)于同伴。因此,幼小過渡期,家長要培養(yǎng)孩子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行為,可以通過游戲、運動等方式引導孩子。
比如用過家家形式讓孩子懂得排隊;用“比比誰坐的更久”的游戲培養(yǎng)孩子在課堂上坐得住的習慣;利用角色扮演讓孩子當小老師,通過講解學到的東西,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,通過維持課堂紀律,讓孩子明白要做自己應該做的,而不只是自己想做的事情。
當然,也可以有意識地培養(yǎng)孩子的參與感,提高自控力,比如學習中,跟孩子一起制定學習計劃,制定時間表,讓孩子做事有計劃,有步驟,懂方法。
總之,自控力是成功的基礎,家長要建立適合孩子的標準,共同參與,學會方法,讓孩子循序漸進地提升和改進自己。
03.提高時間管理技能
學會時間管理,是自我管理的一項重要任務。孩子學會自己掌控時間,就有成功的感覺,做事會更加自信。
幼兒園以玩為主,進入小學后以學為主,學習必然伴隨著各種各樣的作業(yè)和任務需要完成。這就要求孩子要學會充分利用時間,高效率完成各種任務。
對于剛入一年級的孩子而言,時間是一個摸不著、看不見的抽象概念。
大部分新一年級的孩子,如果沒有經過家長刻意的訓練,往往缺乏時間觀念,一般表現(xiàn)為:做事沒計劃,態(tài)度隨意,效率低;對自己要求不夠嚴格,自律差等。
針對這個現(xiàn)狀,家長需要對癥下藥,從細節(jié)入手,在生活中強化孩子的時間意識,培養(yǎng)孩子時間管理意識。
比如穿衣最多5分鐘,如果一直磨磨蹭蹭,就會占用玩或者睡覺的時間??梢?strong>借助鐘表幫孩子建立時間觀念,讓孩子知道時間很重要,要珍惜時間,遵守時間。
同時,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往往缺乏自制力,家長要做好“模范”,控制自己玩手機的時間,并帶孩子制定時間表和日程表,要求全家一起遵守。
久而久之,孩子也會耳濡目染,形成習慣。
最后,就是家長的教育方式,針對拖拉和磨蹭的孩子,一味指責抱怨并不能解決問題,可以通過游戲或故事讓孩子懂得時間的重要性(如老狼老狼幾點了),同時也要慢慢引導鼓勵孩子,當孩子有進步時要不吝贊美,及時強化孩子的惜時、守時行為。
總之,自我管理能力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方面,其作用不僅僅在于幼小過渡的適應,更是提升孩子童年幸福度的關鍵能力。
自主性、自控力、時間管理都是促進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基礎。
家長一定要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,從生活出發(fā),采用多種策略和方法,引導孩子自由、自主、創(chuàng)造性地發(fā)展,從而內化孩子的自我管理行為,提升孩子自我管理能力。
希望爸爸媽媽們能利用好小豆包入學前的這兩個月,抓住這個培養(yǎng)孩子能力的最好階段,幫助孩子順利翻開他們人生中的新篇章,開啟一個新起點!
聲明:本文信息來源于特會講平臺提供,由北京幼升小網團隊排版編輯,若有侵權,請聯(lián)系管理員刪除。